心得|馬偕PGY-許頌林
- 都蘭診所
- 9月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居家訪視、巡迴醫療、社區關懷:
跟著診所團隊走進社區的每個角落,家家戶戶地為病人診療;透過巡迴診療,幫助長者在文健站、住家前空地,也能感受到專業照護的溫暖。
在家住院:
透過遠距會診、遠距技術及行動醫療裝置,實現醫療延伸到每個需要的家庭,讓「在家也是病房」成為可能。
診所內的多項特色服務:
例如吞嚥內視鏡、眼底鏡篩檢、牙科駐診、超音波導引注射等,都在社區中精準提供適切醫療。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醫院的門診強調效率與制度,例如掛號後等待看診、快速診治、批價等流程。但社區診所,像都蘭診所,是在社區中扎根,來自鄰近社區的長輩們不只是就診,候診時還能一起聊天、運動、等朋友,讓診所更像一個社交小聚場。另外,醫院門診大多靠病人自己前來就醫;社區診所若有居家醫療或巡診的服務,則是會主動出門走出去,帶著醫療資源到人們最熟悉的地方。醫療與社區融合讓醫療變得不只是治療,更多是「陪伴」與「社區關係」。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環境的不同:
醫院是陌生與制度化的空間,醫護人員和病人可能不熟,再來繁瑣的看診、批價、檢查流程也是會讓病人在醫院裡暈頭轉向;而居家醫療是讓病人處於最熟悉的家中,心理壓力更小,也更願意展開對話。
醫病關係更深入:
在居家訪視中,醫師與家屬、病人不會只見一次面,彼此之間的信任經由時間累積,甚至也會開始閒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將診所團隊視為自己的朋友。
隨時的反應與支援:
居家醫療不像醫院是一週一次的門診,有24小時支援,有突發狀況便能迅速出動,讓在家安老變得可能。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在宅支援診所(如都蘭診所)是以「家,就是最好的病房」為核心理念,不只是在診所內做診療,還會主動進社區、進入病人家庭,為其做整體的照護規劃;一般社區診所雖然也提供門診與急性治療,但可能缺乏主動上門(居家訪視、巡迴醫療)、24小時支援、跨專業多元服務的能力。在宅支援診所培養的是「社區夥伴關係」與「醫療以外的溫度」,例如都蘭診所就會每年舉辦「診所祭」,其角色遠比單純的醫療提供者更具意義。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某天下午,我們的行程是「社區關懷」。我們跟著惠雯姊一起去探訪一位年事已高的mamu(阿美族語,指女性長輩)。這位mamu與外傭同住在一棟寬敞卻略顯空曠的大房子裡。
惠雯姊和mamu原本是無話不談的好友,每次她來訪,mamu總會熱情地分享生活大小事,兩人之間甚至還有許多小小的秘密。然而,自從mamu幾個月前罹患失智症後,她已不再認得惠雯姊。今天我們到訪時,mamu卻把她當成了自己久違的親姊姊。她們用阿美族語交談,我雖然聽不懂,但卻能全神貫注地聽著她們說話。mamu不斷地提起對早逝母親的思念,說希望母親能為她縫一件漂亮的裙子。似乎在她的心裡,最深刻、最鮮明的記憶,仍停留在童年時光——那些單純又珍貴的片段,才是她最想一次次緊握與重溫的。整整半小時的對話,惠雯姊一直握著mamu的手,mamu也是。屋子裡的氣氛一改死氣沉沉,變得非常溫暖。而我又看見了居家醫療的意義。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我自己也是原住民,所以對一切都算蠻熟悉的,但對其他同事來說,像都蘭這樣有原住民文化特色的地方,若能加入一些簡單的文化介紹或族語小學習,會幫助我們更理解病人與社區背後的生活脈絡。
七、實習前與實習後,針對以下兩個問題,你的想法有沒有什麼不同?
在都蘭診所實習,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未來要經營在宅診所,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
同理與尊重生活脈絡的能力:尊重每家庭成員的故事與意願,不要帶著有色眼光,陪伴才能從心而來。
社區營造與跨專業協作能力:能整合護理、長照、社工、志工等資源,打造一支溫暖的聯合照護團隊。
機動彈性與醫療科技運用能力:突發狀況需能立即處理,也要能在有限的環境中將現有設備運用最大化。
溝通與陪伴細膩度:像余醫師為我們上的那堂課一樣,要從病患的角度出發,學習說話的藝術,逐步打開信任之門。
行動力與持續在地參與力:不只是診療室裡的專業,更要參與社區活動,真正融入並活躍於地方
如果你未來成為醫院專科醫師,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與在宅醫療團隊合作,一起照顧居家病人?
了解在宅醫療的節奏與限制:尊重團隊常常用「週末夜間也可能被叫起來」的模式支援病人,還有不便利的交通與資源設備情況。
願意進行遠距會診與支援:透過雲端、行動裝置等科技協助診所檢查與診療,加速決策與處置。
開展雙向通報與回饋機制:例如出院準備會議、診療計畫共享、案例討論會等,讓病人在從醫院回家後不斷線。
尊重病人意願,關注生活品質:不是診療完病就算,而是一起討論何時「回家」,如何陪伴他們好好走完一生。
同理醫療不像在醫院那麼完整可預期: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在宅診療常常面對瞬息多變的情況,需要的是專科醫師彈性的應對與理解。
這邊是一些比較真實的心得
知道「居家醫療」這個詞,是從我的舅媽——杜歆醫師開始的。舅媽在台東太麻里開了一間小診所,主打門診與居家醫療。我曾跟過她幾次出診,很快就明白,這其實是一門吃力不討好的業務。經常耗費許多時間與心力,卻未必能獲得對等的回饋。我常常在心裡想:這樣「CP值」這麼低的工作,真的會有人願意持續去做嗎?
在都蘭診所,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第一天,我早早來到診所,由夙卿主任為我們介紹都蘭診所的成立理念、規劃以及後續的執行成果。當我看到診所祭活動裡,長輩們臉上掛滿笑容時,心中莫名泛起一股酸熱。我都覺得自己有點浮誇了,但身為同樣在東部山地偏鄉長大的孩子,那一刻真心覺得,當偏鄉能被看見、能被溫柔地關懷,是一件何等幸福的事。
下午,我跟著惠雯姊進行社區關懷。拜訪了總是不愛開電扇的faki,還有渴望媽媽幫她做一件漂亮裙子的mamu。每位長輩、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聽著惠雯姊與他們用流利的阿美族語交談,雖然我聽不懂,但卻能感受到小小的屋子裡瀰漫著一股暖流。
第二天,我跟著余醫師前往居家訪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臥床且持續發燒的 faki。在工具有限的情況下,余醫師拿起手提式超音波,仔細檢查病人的肺臟、膽囊、下腔靜脈,並一一打開壓瘡傷口,仔細找尋發燒的來源。這樣的診療過程,讓我大開眼界。在醫院裡,遇到發燒病人,我們習慣性按下fever survey的快速鍵,隨後就有護理師來抽血、放射師來照X光。但在病人家中,余醫師所展現的卻是:「如果現場只剩我一個醫師,我能為病人做什麼?」這份專業與責任感,讓我深受震撼。
禮拜三是到興昌進行巡迴醫療的日子。這天很特別,除了醫師看診還有物理治療師來為病人進行復健。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巡迴醫療有物理治療師。在台灣快速高齡化的社會,有許多老人家都因為關節退化、肌肉流失等問題深感困擾;尤其是偏鄉的長者們,這裡沒有物理治療所、沒有復健的地方,他們就只能不動就不動,好讓疼痛不要更嚴重。所以,看到治療師一一為長輩們做關節活動評估、復健、電療,都讓我感到非常開心也感到羨慕,要是以後我們部落也有這種人才就好了!
第四天,我們來到興昌的隔壁——隆昌巡迴醫療。老人家們自鄰近社區而來,候診的時候不只是等醫師,還能順便聊天、伸展運動、敘舊閒談。現場氣氛不像醫療場域,反而更像是一個溫馨的小聚會。醫療在這裡,不只是治病,更是一種讓人與人之間重新連結的媒介。
最後一天,行駛在漫長的海岸線、穿過一座山,我們抵達此行最遠的泰源部落。山路蜿蜒,路程遙遠,但當地的長輩們早早就聚在活動中心等候。我們帶去的醫療,也許簡單,卻是他們能依靠的重要資源。望著長輩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我才明白,這一趟看似辛苦的奔波,背後真正的價值,是讓醫療不再有距離。
在這五天的見習裡,我看見了居家醫療和巡迴醫療背後的辛勞,也看見了它帶來的意義。從最初跟著舅媽出診時的疑惑——「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真的會有人願意做嗎?」到如今在都蘭診所的經歷,我得到了答案。
原來,居家醫療的價值,並不是以金錢或效率來衡量,而是存在於一次次探訪時的笑容、一句句家常話語,以及那種「偏鄉沒有被遺忘」的安心感。
身為台東山地鄉長大的孩子、也是未來要回到家鄉服務的原住民醫師,我更能理解這份工作的重量。因為我熟悉這片土地,也清楚族人面臨的困境。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自己的部落推動類似的醫療模式,或許辛苦,但那會是一份極有意義的使命。都蘭診所讓我看到,醫療不只是醫院裡的白袍與儀器,而是實實在在走進社區、走進部落,用一顆真心陪伴。這樣的醫療,才是我願意投入一生去守護的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