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馬偕PGY-黃若婷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在都蘭診所實習期間看到都蘭診所的業務大概分為三個部分:在診所看門診、居家看診及巡迴醫療。診所看診除了接受民眾掛號外,最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都蘭診所也配合衛生所辦理新冠肺炎的視訊看診,協助居家快篩陽性者的確診認定以及追蹤居家照護其間確診者的健康狀況。居家看診是由醫師偕同社工師或護理師,帶著醫療器材到個案家中看診,居家看診的個案來源除了診所獨立收案外,也有配合長照的居家訪診。除了定期訪視外,都蘭診所透過Line群組與個案和其家人建立密切聯繫網,如果個案在家有突發狀況,也會機動安排居家訪診,及時解決問題;巡迴醫療則是醫師、護理師和其他行政人員一同帶著常用藥品、針具等,到社區駐點進行看診,除了可以提供病人藥物,也可以進行如關節腔玻尿酸注射或物理治療等多樣化的治療方式。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社區診所和醫院門診在分級醫療的概念中,兩者的角色不同。來社區診所就診的病患較少急重症,大多都是慢性病的追蹤,如果遇到需進一步住院或手術治療的病患,便可由社區診所轉診至醫院。因社區診所所在的地域不同,病患使用的語言、生活型態、社經條件等也會有差異。社區診所也通常肩負更多衛教和宣導的工作。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居家醫療相較於醫院醫療,更貼近個案原本的生活模式、環境、飲食習慣、照護狀況等等,可以擬定出更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地處偏遠,無法至醫院就診的病人來說,居家醫療可以大幅度提昇醫療可近性。醫療科技也隨著居家醫療的需求增加,便攜型超音波、心電圖、內視鏡檢查等應運而生,也有5G視訊看診正在嘗試運行,可以與院內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即時連線,使居家醫療的治療範圍和方式越來越廣;相較之下,醫院醫療的優勢在於藥物、醫療器材完善,需要時可以會診各專科醫師,照護上有護理師可以發藥、換藥、打針,如果遇到較複雜的急重症病患,醫院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在宅支援診所機動性較強,可以為不便到診所的病患提供醫療服務,當病患在家中有突發狀況時,也可以透過電話聯繫後往診,即時處理問題。在宅醫療透過實際走訪病人家中,能更了解病人的居家環境、生活模式、支持系統等,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在宅支援診所除了會配備更多便攜型醫療器材,每次出發前醫師也會回顧病人近期狀況和事前規畫可能需要做的檢查及治療,避免出遠門一趟卻漏帶東西,相較於社區診所醫師會更有主動性。此外,在宅支援診所比較需要建立系統化的個案管理及聯繫網絡,以便掌握每位病人的動向。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星期三下午跟著林醫師到市區訪視,其中一家人主要照顧者是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先生,因罹患慢性脫髓鞘性神經炎行動不太方便,但家中同住有三位都是居家訪診的個案,分別是他的爸爸、媽媽和大哥。爸爸和媽媽皆已經八十幾歲,爸爸由於中風過長期臥床,同時也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共病;媽媽主要是糖尿病的控制問題;大哥則是腳上有靜脈區章導致的慢性傷口,傷口範圍大且滲液嚴重。當天林醫師使用豬皮幫他換藥並且衛教傷口照護注意事項,也幫爸爸媽媽進行例行抽血檢查,在與主要照顧者這位先生閒聊時,更發現媽媽有時會有低血糖的症狀,也衛教他們應多加注意。雖然這戶人家在市區,離台東市許多家醫院並不遠,但即使只是要帶一位臥床的病人到醫院例行就醫追蹤其實都非常不容易,很多疾病也會因為交通困難而延誤,加上以這個家庭來說照顧三個人的重擔都落在一個人身上,這樣的居家醫療服務能夠大幅改善這個家庭的生活品質。我體會到居家醫療並非只有在偏鄉才有意義,隨著老年化社會到來,小老人照顧老老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若是以後能以地域劃分,串聯更多在宅醫療診所形成照護網,與醫院的分級和轉診制度建立的更完善,相信能夠將醫療資源使用的更有效率,台灣社會也能更安穩而順暢的面對老化。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感謝都蘭診所工作人員在繁忙的業務之餘,依然時時關心我們的學習和適應狀況,也見識到余醫師除了作為一位醫師,能夠像朋友一樣親切沒有距離的和病人相處、學習他們的語言,更積極引介和串聯不同醫療院所、地區;不同專業,包含物理治療、藥師、廠商之間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在彼此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使照護經驗和想法效益最大化,也對在宅醫療網未來可能創造的願景心生嚮往。希望之後可以在居家訪診前讓我們先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家庭狀況等,學習擬定治療計畫,會對於在宅醫療中醫師的角色和思考面向有更多了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