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馬偕PGY-陳星元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1.一般門診業務

2.在宅醫療的個案:依照病患穩定度決定訪視的頻率,大部分都是不方便就醫的年長老人

3.24小時巡迴在宅照顧,透過與病人的Line群或是電話即時滿足照顧需求

4.社區巡迴醫療:透過社區據點(興昌,隆昌及泰源)聚集社區須看診民眾,加深病人與病人之間的連結,讓彼此能相互照顧。除此之外等候看診同時也有物理治療師帶動復健。

5.在宅住院:透過先進的床邊儀器(如one touch CRP, bedside sonography即時生化檢測等等),快速診斷,並且可以在病人家中給予靜脈或口服藥物。

6.在宅安寧:透過建立與家屬及病人的連結,了解病人人生最後一段的照顧需求,給予在宅的照顧,避免病人被收去急診接受過多的抽血以及無謂的治療。

7. 診所及據點雙向接送:服務不方便至診所就醫的病人

8. 據點巡迴:出發至社區人口聚集處(如檳榔攤、機車行)測量血壓且發掘潛在個案

9. 遠距會診:對於有特殊專科需求的病人執行線上的會診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1. 醫院門診病人與病人之見的連結性較少,社區診所的病人經常相互認識。

2. 醫院病人所被允許分配到的時間較少,社區診所能服務的時間較長,也比較容易相互信任

3. 社區診所對病人來說可近性比較高,也可以提供比較即時的服務

4. 社區診所對於病人文化背景較容易了解(如病人的信仰分布)

5. 社區診所若願意則比較容易推動在地的在宅醫療與健康衛教活動,醫院門診很常看完診就follow不到病人的狀況。

6.社區診所比較容易看見整個人而非疾病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1. 場域:活動的範圍是病人熟悉的地方,病人比較不容易有不熟環境造成的恐懼,但相對來說醫療端必須審慎評估環境的安全性,以及學會善用家中的資源(如衣架轉換成點滴架)

2. 照顧者:居家以家屬、外勞為主,但是若在醫院則隨時都有護理師,因此居家醫療必須與病人端有更密切的通訊資源,以處理即時狀況並且安撫照顧者

3. 醫療資源:醫院有不同專科的會診資源,甚至多專科的共同照護,可以驗的血較多也可以做侵入性的治療,但也比較容易做太多的檢查以及治療。居家醫療的醫療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有更多輕便且快速的檢驗儀器可以攜至居家現場,對於需要不同專科的支援未來隨著遠距醫療的發展預期可以成長茁壯

4. 與病人的關係:居家醫療走入病人的家中,了解病人的食衣住行,發現潛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醫院醫療較重視疾病本身因此常常忽略病人做選擇及決定背後的想法及原因。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1. 在宅診所會進入到病人的居住所,了解病人的食衣住行,也了解病人的順從性

2. 在宅診所必須與病人端甚至其他醫療端建立更多的連結,才能及時掌握病人的變化與狀況

3. 在宅支援比較容易與病人建立連結,病人對醫師的信任程度較高,因此病人的順從性較高也因此在舉行活動上也比較容易吸引社區居民

4. 在宅支援較容易發現潛在的病人問題,並且有機會從源頭預防疾病或疾病惡化的發生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第一天來到都蘭診所(2021/12/27)的中午,初來乍到的我們參與了團隊對於在宅個案的討論。討論的是一位前一天Line裡回報低血壓右膝發熱腫痛的個案。得知個案的狀況後診所團隊立即出發,在病人的家中量測即時發炎指數發現數值升高(Crp:11.1mg/dl)懷疑感染性關節炎。抽取關節液後在家裡施打抗生素(Ceftriaxone)病人後來臨床症狀逐漸改善。上述的描述看起來是如此的行雲流水,卻讓一個在醫院現場待了兩年多的我大開眼見並且感到不可思議。


首先是24小時巡迴在宅照顧的服務,透過電話或是通訊軟體讓病人端可以即時反應須注意的狀況,並且團隊要做好隨時出訪的準備。再來是在宅照護所的診斷武器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的提升,第一次聽到可以即時量測發炎指數的我大感驚訝。最後是病人竟然可以在家中使用靜脈注射的抗生素,這背後醫療團隊必須承擔許多風險,可見病人與醫師互信的程度。也因為有這樣的團隊照護,病人免去了叫救護車被送去醫院急診等床以及收治住院以後的花費以及那種對於不熟悉環境的不適感。


有許多感動的故事背後都來自於都蘭團隊的付出,像是社區據點巡迴帶著我們禱告的兩位奶奶,社區巡迴醫療跟我們一起運動的老人家們,已經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家告訴我,要不是有都蘭診所來到他們的家,走進他們的社區,他們早就重病纏身甚至失去性命。若要我為這次的都蘭之旅做一句總結,那無疑是在診所二樓的那幅毛筆字,上頭渾厚的筆跡就如同都蘭診所堅定的在宅信念—「家是最好的病房」!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感謝都蘭診所用心的安排,我想這裡值得每位從事醫療行業的人來取經,也深感幸運有機會於行醫階段能碰見余醫師以及都蘭團隊其他的成員。與余醫師討論的過程當中了解到很多制度層面的問題與狀況,期待未來台灣的在宅醫療能日漸茁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