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馬偕PGY-梁禹麒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 門診:診所門診與一般門診看診型態並無太大差異。比較特別的是這邊大多數都是原住民同胞,某些文化不太一樣。病人疾病的話以常見的代謝疾病,關節炎為主。

  • 居家醫療:此次經驗為獨特的經驗,畢竟都是在處理病人“離開醫院”之後的大小事,小到定期訪視,大到病人臨時需要醫師前往處理的問題都有。

  • 巡迴醫療:特別有趣的經驗。發現郊區的病人因為醫療不便利導致的就醫不便程度遠遠超出我的想像。門診的地點都在空曠的會所或者公廟廣場。雖然診所是基督教為主的診所,但是並不會排斥傳統宮廟的場地。病人型態也多為老人。主要為處理病人內科問題以及少數的關節退化疾病。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1. 檢查方便程度,診所的器材,人力並沒有醫院那樣的齊全,充沛。做的每個決定都必須考慮人力,物力,不能想做檢查就做,想抽血就抽。

2. 選擇性。醫院因為有既定的名氣所以病人都會絡繹不絕,但是診所一樣。若診所無法解決病人的需要,則會流失病人且口碑無法維持。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1. 給藥方式。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環境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法。同一種疾病雖然教科書給予的治療方式大同小異,但是忽略了治療“場所”的不同。居家醫療的核心除了解決病人以及家屬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例如給予的抗生素,止痛等等都因為每個個案的場景不一樣都會有不一樣的調整。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一般社區診所都是病人走去診所看病,醫師都不走出診所外面,走出診所即下班。

在宅支援就需要很多可以遠端監控以及現場監測的儀器(全家保血壓,便攜式crp 等等),因為路途遙遠,必須在離開診所前規劃好所需要的東西。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每個病人的家都不一樣,需要找到適合的空間進行醫療處置不容易。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診所對面的老人突然右腳無法移動,病人的兒子走來診所,醫師在結束診所內門診的空檔就直接帶著需要的器材出門。經過快速的理學檢查初步排除了中風的問題,臆斷為右邊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醫師當下就掃超音波,並安排關節液抽吸。雖然只是小病,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場景會出現在病人家裡。雖然我對於病人的兒子之後都不見蹤影有點不滿(可能是有別的事情忙?也可能是因為有醫師來看母親自己可以放心去忙別的事情?)雖然對醫護人員來說離開診間做事情會有一點不方便,但是可以馬上解決病人的不舒服的確是非常satisfying。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見習時間太短,建議安排2週以便可以更瞭解居家醫療的型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