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廖士婷 護理師

  • 在都蘭有個醫療院所,讓人安心

都蘭,距離台東主要大醫院(台東市區)開車要26分鐘、騎機車40分鐘(而且風很大),公共交通工具更是只有一小時一班的公車。對一個行動自如的年輕人來說移動都顯得有點困難,更何況是有病痛、工作繁忙抑或是根本無法自己離開家門的老人家。都蘭診所就位在這樣的一個東海岸,成為最靠近沿海區域大家「家」的醫療院所,協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面對各種病症上的困難,也協助判斷需要轉介大醫院的緊急情況。我想,這應該是讓居住在這的人們有些許的心安的地方吧。

坐在診所櫃檯的三天,就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有村裡九十幾歲還走二十幾分鐘的路來看病的阿嬤、有籌備阿米斯音樂節卻被蜜蜂叮到脖子紅麻的青年、有腳痛整隻腳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懷疑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大哥,診所是一個可以處理緊急狀況、轉介大醫院或是長期陪伴的一個地方。如果在都蘭沒有一個醫療院所,會不會阿嬤每個月都要去大醫院拿慢性處方籤,就不會說著「我走來順便去附近看朋友啊!」;大哥會不會就拖著自己的病,想著可能再一下就好了吧,家人也覺得醫院很遠,最後導致需要截肢;籌備阿米斯音樂節的人們如果不舒服就只能繼續不舒服下去。而備有和馬偕、台大等大醫院藥物也是讓人安心的一點,能讓結束大醫院急性期治療的病人於社區處理慢性的問題,也不必擔心藥物吃不習慣。

  • 這不只是一個診所,是個有溫度、接近人們生活的地方

那天,我獨自一人於幾乎要把機車吹翻的大風下騎車到都蘭診所,耀民學姐協助介紹診所設備和狀況後,一轉眼我就已經坐在櫃檯等待開診。印象很深刻,那天的第一個病人一走進來就對著我燦笑,劈哩啪啦的講了一大堆我聽不懂的族語,我傻笑對著他說我第一天來,來自台北,惠文姐從後台走來,對著那位大哥說著族語(大意上應該是你又來了呀,上次水腫的狀況還好嗎)之類的話語,邊幫大哥量血壓體溫、找出寫著大哥的紙本病歷,邊向我解釋這是住在隔壁巷子的大哥。這是我第一次在一個診所聽到如此熱情的招呼,台北的診所總是大家都戴著口罩默默的坐在那等待,寂靜的空氣中,櫃台護理師默默的做著他的行政工作,自動血壓計擺在一旁,要量的人自己量,且多數是來看感冒的,慢性疾病、水腫之類的問題幾乎都是在大醫院看得很少人會於診所就醫,因此也很少有這樣定期規律的社會連結,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且這邊藥袋會依照大家服藥習慣不同而有所更改,你想要分開裝、裸錠一包一包,或是在藥袋上寫上「水腫時再吃」而非利尿劑得更易懂的字眼,更貼心的把血糖藥和一般藥物分開裝避免吃錯。最後母語也是非常重要的,病人不需要辛苦的比手畫腳和診所人員講述自己的情形,也能用最熟悉的語言給予最精確的衛教指導。

  • 巡迴醫療,成為運作社區齒輪之一

都蘭其實並非距離台東市區最遠的地方,整個沿海岸往北還有其他社區,所以都蘭診所每周都有固定的巡迴醫療,帶著電腦、藥櫃、打針用具、設備等到達定點進行擺設,讓周圍需要就診的民眾得以就近就醫。「這個巡迴醫療的地點也是和這附近民眾較熟很幸運才有人提供這個地方讓巡迴醫療使用的呢」,在這裡,無論是語言或是地點,都並非憑藉著我們擁有醫療知識就可以的,還要取得居民的信任、社區的接納,並突破文化和溝通上的差異,才得以成為社區的一分子,照料大家的健康。

  • 居家醫療,用LINE協助整合,用距離提早發現問題

這次來台東也很幸運地參加了幾次居家醫療的個案,在這裡,每一個個案都會創建一個LINE群組,LINE群組裡有和個案有關的醫療人員、長照照顧員、家人,可以讓照顧者隨時更新個案狀況和疑問,如有需要就會安排時間到宅往診,這方法真的也讓科技協助做了很棒的個案管理,也降低遠在市區的家人關心個案的門檻。那幾天,去了疑似因為尿道感染而瞻妄的個案家、也因為照顧員發現臥病在床的個案痰變濃稠而請醫師前往預防更嚴重的感染、也有臥病在床的病人因為頭痛不適請醫師前往、也有在居家安寧的病人因水腫在打白蛋白。我想,這給人一種回家並非被醫療遺棄的感覺,有診所的協助或許沒那麼無助,也能降低事態嚴重才至醫院就診的情形。但同時這樣的營運模式,非常著重於案家與診所的信任關係。

  • 一個家可能撐不起一個生病的人

在醫院工作其實深深可以感受到病人大病初癒,說可以出院了卻想開心卻無法開心,因為回家是另一個難關的開始;回家又發燒怎麼辦、大吐血怎麼辦、館子滑出來怎麼辦、每周要回醫院三次但家人臥床又住在二樓公寓沒電梯怎麼辦?回家繼續臥床又有什麼意義等等…的問題。所以這次來到診所聽到一個案例分享非常令人振奮,隨著台灣越來越多在宅醫療以及共生社區,定期的討論會分享了一個帶著氣切管、鼻胃管臥床出院的病人,在病人出院的前一個月醫院就聯繫居家團隊開始著手準備病人出院事宜,包含病人在家24小時的照顧者、協助病人復健的物理治療師和呼吸治療師、關心病人的家人和志工、確保病人照護整合的團隊,當病人回家了也並非只是讓病人活著而已,而是讓病人越來越好,協助病人完成回歸社區的願望,最後病人在復健下把氣切管和鼻胃管都拔掉了,站在社區的走道上看著自己種的香蕉,和路過的鄰居打招呼。有時病人於生病後失能了,做不到以前能做到的事而對人生無望,團隊成員卻一一帶著病人往前,慢慢看到希望。而社區裡的鄰里鄰居也同時辦也重要角色,讓個案不覺得自己被大家遺忘,當家人沒有空照顧個案時也能協助互相看照。在這個社區越來越不緊密的時代裡,讓人不禁覺得要抓住還有人情溫暖的地方,好好打造共生社區,因為一個生病的人如果只有一個家獨自承擔實在是太艱辛了。

  • 小期望

很感謝都蘭診所協助安排這樣的見習機會,也很願意帶領見習生看巡迴醫療、居家醫療,並讓我們參與其中。我自己還希望可以參與更多實際與快出院個案接洽的過程或是長期臥床病人如何配合物理治療等,同時,也很希望可以聽診所如何與社區連結,為了建立自己於共生社區的角色做了哪些努力與協調等,都是我非常好奇的事情。但因為去的時間有限,能在三天內看到這麼多真的非常感謝林醫師、惠玲護理長、惠雯姐、耀民姐、玉萍和依婷的帶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