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馬偕PGY-周承翰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服務人員部分,幫助病人填寫初診紀錄單、TOCC以及量取vital sign和血糖。因為診所屬於偏鄉醫療院所,因此可以協助診所醫師幫忙拿藥,我認為這點是最特殊的部分,因為都會區的診所勢必要醫藥分業。但我認為服務人員最重要的工作是和病人噓寒問暖,在巡迴醫療時帶領活動,陪病人聊天的同時不只能安慰病人,也能夠拉近了病人與診所的關係,是好的醫病關係的開端。


護理師的部分,主要任務應屬打針、抽血和前往病家探視。我認為護理師對於診所是相當重要,因為一般服務人員依規定不可幫助病人執行如抽血打針等醫療行為,但是光抽血在診所就有相當重要的腳色,都蘭居民要前往醫院檢查就必須花費半小時的車程到台東市區,更別提行動不方便的長者,因此我相信能夠在診所進行抽血檢驗是都蘭居民的一大福音。


醫師的部分,主要工作便是診間看診、居家訪視以及巡迴醫療。針對病人病情,執行需要的檢查如理學檢查、耳鏡、ECG或超音波。最後依據病情及檢查結果開立處方。檢驗服務人員拿取藥物是否正確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此外,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便是決定病人是否有需要緊急轉送大醫院就診。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我想社區診所與醫院門診的不同之處,有疾病種類的不同,社區診所固然以常見疾病如感冒、發燒、失眠為主,而醫院常見疾病除了感冒外也可能有癌症、心肌梗塞等重症,也因為主要疾病不同,醫師問診的方式及手段也就有所差異;有檢查手段之不同,在醫院門診我們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開立各式檢驗單如MRI、基因檢測,但社區診所能進行的檢測有限,主要還是以CBC/DC、BCS等為主;有治療手段之不同,在醫院門診若遇到非自身專業的疾病可以轉介其他科協助診療,能夠執行的治療手段也相當多元例如多種藥物選擇、化療、放療、精密手術執行如DBS裝設,反之,診所能夠使用的治療方式往往受限於少數幾種常見藥物。不過我認為社區診所與醫院門診最重要的不同處在於「要求」,病人前往社區診所就診的目標往往是解決”不舒服”的症狀為主要像流鼻水、咳嗽,但醫院尤其是醫學中心病人的要求時常非常地高,例如我曾經至北榮神經內外科實習,在那單位能夠深切感受到病人及其家屬之所以會出現在北榮神經部門正是為了尋求台灣「最強」的神經醫學診治,因此要求自然就不同了。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我想居家醫療與醫院醫療最大不同在於醫院醫療主要醫「病」,而居家醫療主要醫「人」。雖然當今醫學教育相當著重同理心及全人醫療,也相信有需多醫師努力嘗試做到這樣崇高的理想,但在醫院醫療病人數相當龐大且分秒必爭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必然會麻痺,尤其當病人疾病愈是撲朔迷離的時候,終究會在「疾病」中鑽牛角尖而忽略了「人」。此外,醫院醫師是坐在診間中等著病人前往就診,「前往就診」便是離開了屬於他的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下要做到「全人醫療」也就相當困難。

居家醫療則是醫師走入病人的生活之中,藉由這個機會來落實全人醫療的,達到醫「病」又醫「人」的境界。我認為余醫師說的一個想法相當有意思:「一位只坐在診間的醫師又怎麼能了解失智症呢?」失智症除了少數如庫賈氏症、威爾森氏症等可能在短期間快速惡化,其他常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都是長時間的慢性疾病,病人多數生活時間必然在家中,因此疾病影響病人最多的時間是在「家裡的日子」。不可否認失智症有些治療方式僅能在醫院施行如免疫療法試驗、DBS裝設與校正,但若我們不知道病人居住的環境、與周邊人們的關係、工作壓力,又怎麼能將疾病的控制及治療達到最佳化呢,畢竟能夠惡化失智症病情的因素是非常多元的。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成為我在社區醫學的這兩個月中,印像最深刻的一句話!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我想在宅支援診所與一般社區診所在於「診間醫療」的部分,並無明顯差異,疾病種類、可執行之檢驗項目及治療手段均相當類似。不過在宅支援診所醫師在思路上多了一條方案,便是可否讓行動不便或病情不穩之病患成為在宅醫療個案,不只方便病人看診,也能讓醫師隨時掌握病人身體健康狀況。


但在「居家醫療」部分,就有著很大的差異及優勢。如前段所述,居家醫療則是醫師走入病人的生活之中,藉由這個機會來落實全人醫療的,達到醫「病」又醫「人」的境界。而一般社區診所與醫院診間醫師我認為並無明顯差異,坐在診間「等」著病人又怎麼能真正了解病人病情及生活中面臨的困難。不僅是在醫學領域上有差距,我認為在醫病關係的發展中,差距恐怕更大,在宅醫療走進病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中,勢必對醫病關係是正向加分,甚至讓醫師和病患成為真正的朋友,解除彼此間的鴻溝,進而有助於病史詢問及醫令落實。我想這一部份正是在宅醫療的精神及價值所在。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住在泰源小巷的醫師老前輩,我想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在這個案例裡,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為何診間醫師難以感受到病人在家生活的理由。老伯伯因為曾經感染肺結核的關係,需要輔以呼吸器治療,我想自己若作為診間醫師應當能同理到伯伯在家使用呼吸器應該會有所不便,但不會為此特別思考伯伯可能遇到的困難。但當親眼見到伯伯在家裡使用呼吸器時,更深刻地感受到這項處置對其生活帶來的不便,例如無法上街散步或爬樓梯、難以上廁所等,大大地限縮了伯伯的生活空間。此外,也正是因為前往伯伯家中訪視,才能夠發現原來伯伯使用的水補給有誤,進而給予正確資訊與協助。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一種唏噓感。老伯伯還記得很清楚自己過去做為一位外科醫師幫助過許多病人進行手術,解決人們的病痛,然而今天換成自己成為被照顧者,不知道是否會對伯伯的心境帶來負面的影響。而我認為這個部分是相當重要的,如今發現許多疾病與身心靈發展息息相關例如腸躁症,甚至免疫力也與情緒息息相關,而在宅醫療正能在此展現出嘗試接觸病人心中想法的優勢。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我認為這一週診所見習安排之工作已相當完善,能夠讓我們大致了解診所運作的模式及核心價值。或許將來也能夠安排讓見習醫師跟著護理師出去居家訪視而沒有醫師陪伴,能夠在近一步了解護理師的工作與角色。此外,也可以讓見習醫師到社區裡與社區居民訪談,或許能進一步了解社區在公共衛生、身體保健上的困難,也可以從社區居民的角度了解他們對診所及在宅醫療的觀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