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在宅醫療,將訪視、檢查、診斷及大部分的治療皆於病患家中完成,將「家 是最好的病房」這句話完整體現,其中醫病關係的緊密更是超乎平時在醫院所見的程度。整合醫療及長照體系,在討論每個個案時,談論的不單是疾病如何治癒,更多的是病人的生活、家庭及未來,在AIO會議中更是看見系統間整合的實際模樣,非常印象深刻。巡迴醫療,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之處,例如在興昌時便是與物理治療合作等等,因地制宜地將醫療帶進需要的社區,也是另外的在宅醫療樣貌。社區營造,可以看見以在宅醫療為渠道建立鄰舍間守望相助彼此照顧的社區系統,永續化地促進社區健康。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以非小科診所而論,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在於:醫院的專科性及診所的整合性,在醫院專科化的門診可以得到對應該疾病最專業的治療,但有時卻因小失大而忽略的病人其實還有其他問題要處理,多重用藥、治療方向矛盾、醫師之間的溝通不良等等讓夾在中間的病人成為最辛苦的那一位,因而對於非特定或罕見的疾病,診所的整合性便能做到很好的統合,讓治療方向和措施簡單而穩定,讓病人更輕鬆也更清楚,進而提升醫病關係和醫令順從性。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呈上所述,個人認為居家醫療是社區診所的延伸,而在都蘭診所所見聞的更是超乎期待,在硬體設備不斷進化的支援下,內視鏡、超音波、即時遠端會診、智慧床墊、甚至之後將要加入的X光機都讓居家醫療更趨完整,無論慢性急性或是重症皆可以在家裡完成,就目前看來,最缺的,我想就是「人」了,醫院最好的地方便是隨時能到達現場的充足人力,而居家醫療則提供截然不同的優點那便是環境,在最熟悉最安適的家裡伴著最親近的家人接受治療,我想這即使是改建成五星級飯店的醫院病房也難實現的。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雖說居家醫療似乎是社區診所的延伸,但能在宅支援的診所我想負擔遠比一般社區診所更大,不單是在宅醫療本身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硬體資源等等遠比單單門診看診更多,診所的隱形成本及經營模式亦是截然不同,另外提供近乎24小時的緊急聯繫更是一般診所望塵莫及的…雖然看似充滿荊棘的一條路,但路上的成果也是分外耀眼,因為在於促進社區健康這件事上沒有比融入社區本身更有影響力的了,而那不正是社區診所設立的目標嗎。我想,「在宅」是個非常理想的就診模式,但現實中這樣的診所要如何平衡得失、如何吸引更多人力投入、如何讓其他診所也能複製成功經驗,是值得持續關注並學習的。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居家訪視的第一個個案,一位與兒子住在山林里的阿嬤,雖然失智了但依然謙讓有理,與家人的關係之好是一目瞭然,從看護口中得知阿媽照顧起來也是格外省心,甚至鄰舍間的關係也是密切,除了言談及精細動作上可以發現確實是個失智患者,但單從氣質及互動中卻會覺得她依舊是那位人人尊敬愛戴的長者,即使年老了、失智了、行動不便了也能活得這般優雅,可說是幸運,阿嬤說是人心本善,「真心善待身邊的人事物,世界也會還你一個善終」兒子學著母親如是說道,此次前訪之所以印象最深,在於第一次看見原來醫病關係可以這樣緊密,原來人際關係也能這樣延續,原來親情之間可以無堅不摧,即使失智,我最害怕的疾病,也能這樣安享晚年。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診所安排之見習活動非常完善,除了確實參與到在宅醫療的過程讓人有深刻的體認,也在醫師的會談中以及書本影片等文本上充實對於本次實習的認識。
至於建議,雖然彈性變動是必須,但若能於當日一早或前一個行程結束時提供當天或接下來的明確行程規劃會更好(如上午行程結束告知下午要做甚麼或是在哪裡待命),謝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