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馬偕PGY-葉詠潔
- 都蘭診所
- 6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工作內容。
參與門診的過程中,可了解當地居民的組成特色與常見疾病,例如:當地原住民可能因飲酒文化而常有肝臟、痛風等問題;因老年人口多,常見到肢體、膝蓋、背部酸痛的病人,並能看到醫師們幫他們做PE及超音波、注射藥物的過程;都蘭有許多外國衝浪客,因此在診所也會遇到外籍病患;也看到與當地環境相關的病症,例如:被荔枝椿象咬到、腳底被海邊鐵片刺傷等。而在居家醫療,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家庭與病人,有的長期獨居在深山、有的需要吞咽訓練、有的正進行在家住院、有的因持續的照顧與復健,逐漸恢復部分能力。偶爾與遇到的居服員交流,幫助我更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與困境。巡迴醫療則讓我看到醫療更多的可能性,只需帶電腦、藥物、印表機、幾張桌椅,到處都可以治療病人。搭配輕便的可攜式超音波,棚架下的巡迴醫療診所,設備甚至比普通診所還要精良。另外我們也有幸參加幾次的跨團隊會議,除了獲得關於在宅醫療的新知,也得以窺探新政策、新計劃是如何開始發想、籌備,實務上會遇到哪些問題。
二、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不同之處為何?
醫院門診分科細,病人若同時有很多疾病,可能會被要求分到許多不同科去看;社區診所則常常靠一個醫生自己幫病人處理所有的疑難雜症。醫院門診病人多,醫生常沒有時間好好跟病人溝通,社區診所病人量較少,醫生有較多時間和病人衛教、建立醫病關係,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感可能更高。醫院門診能做的檢查多,想知道什麼數據抽血就可以,也能及時安排做X光、CT等檢查,但在診所沒這麼多工具,問診、PE就顯得格外重要,醫生也要能夠判斷病人的狀況需不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醫院抽血後幾乎都是送到檢驗部門等發報告,快的話半小時就可看到結果,而在診所部分重點檢驗項目可能有即時檢驗儀器,其他就要送醫院檢驗部門,可能需幾週後才能看到報告。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以居家住院的病患而言,在居家環境較熟悉、自由,除了打藥時間,其他時候可自由行動、想去哪就去哪,若身體狀況允許甚至也可以去工作,但在醫院住院,不僅離開醫院需要請假、不能隨便離開病房,隔壁床的病友也可能很難相處或衛生習慣差,不如在家舒服自在。病患在醫院住院,有任何異常情況可以馬上找到醫護人員處理,但在家住院若發生問題,需要家屬或照顧者足夠警覺,也要有初步處理緊急狀況的能力。在自家醫療設備不像在醫院那麼充足,進行在宅醫療前要先確定病人家中有足夠的設備(可能需製氧機、抽痰機、體溫計、血壓劑等),且有足夠的照顧能力。
四、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差異?
在宅醫療可免去病人舟車勞頓往返醫療院所的麻煩,這些病人常常都是慢性病人,其實病況變化都不大,只為了續開慢簽就要興師動眾,叫無障礙車、搬運病人、搭車好幾個小時,只為了和醫生見面幾分鐘,實在不合理,而在宅醫療就可以解決此一問題。在宅醫療可給予醫生更多資訊,包含同住家人有誰、居家環境如何…,了解病患平常生活的方式,更有助於提供個人化的治療,並可以抓出病人自己發現不了、但會影響其健康的問題。在宅醫療通常帶出去的設備較少,藥也都是預開好的,如果突然需要做檢查會較不方便,而藥方若要調整,也常常須帶回診所重新包藥,再找時間送過去。
五、說一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住在成功的病患,他得到肺炎但不想住院,因此選擇在家住院。我在主訓醫院時曾聽過在家住院,但並不清楚具體如何執行。這次看到醫療團隊,透過智慧床墊遠端監測病人情況、居家測量生命徵象、用超音波追蹤肺炎改善情形,感到非常新奇。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若需做報告建議可提前一週通知,以免時間太趕。
七、實習前與實習後,針對以下兩個問題,你的想法有沒有什麼不同?在都蘭診所實習,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未來要經營在宅診所,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
答:
須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與特色,了解如何與他們溝通他們比較能接受。須展現親和力並和病患建立信任關係。須具備足夠多的醫療知識與技能,有時不是自己專科的問題也要幫助病患解決。也須具備對當地的認同與熱愛,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繼續做下去。
如果你未來成為醫院專科醫師,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與在宅醫療團隊合作,一起照顧居家病人?
答:
要有跨團隊溝通的能力,了解各職類可給病患什麼樣不同的幫助。須對在宅醫療有基本的認識,了解具體進行的方式,才能說服病患接受在宅醫療。要能評估病患家中的照顧能力與設備,知道病患適不適合加入在宅醫療計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