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成大老年所-蔡宜均

從只看見「疾病」,回到看見一個「人」或甚至是「一家人」,對白色巨塔中的醫護人員,究竟是什麼樣的一段心路歷程呢?回想一年前,抱著這樣的疑問離開醫院,回到校園,並試圖從中找尋答案,而最後終於在來到都蘭診所的這段時間裡,漸漸得以從「病人」中,看見了「人」。


根據余尚儒醫師的著作《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中的內容提到,日本對在宅醫療的定義是,「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或健康照護手段」,在實習前閱讀這本行前讀物時,從余醫師的文章中,多少可以了解在宅醫療和居家醫療的不同,但這也使我更加好奇在宅醫療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台灣的在宅醫療現在做到什麼程度了?帶著這些問題,我來到都蘭診所,開始跟著都蘭診所的醫師、護理師以及工作人員,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實習。

在這五天裡,診所安排我們循序漸進的先從閱讀文獻及幫忙診所病人掛號與包藥開始,接著觀看在宅醫療的介紹影片及電影,最後才是跟隨醫師到家中訪視病人以及到偏鄉巡迴醫療,而在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中,我除了看見診所在推動偏鄉在宅醫療與社區醫療的努力之外,同時我也被在宅醫療的核心—也就是陪伴、以及被人與人之間純粹的信任而感動。


以前在醫院工作的我,除了每天被做不完的治療追著跑之外,時不時還需要承受家屬的情緒以及體制的箝制,日子久了之後,即便自己心裡非常想多為病人做些什麼,仍是經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因此那時候的我常會和同事開玩笑說:「其實我們也是工廠的工程師吧!只是我們修理的是人體」,但說到底,「人類」這麼複雜、受到多因子共變的存在,又怎麼會是修理好身體就沒問題了呢?如今的我十分慶幸去年的自己離開了醫院,選擇來到都蘭診所,看見台灣醫療的另一種可能。跟著診所的大家進到不同的個案家裡,聽醫師和個案與家屬討論病情、給予個別化的建議之外,也會閒話家常的聊聊天、陪伴案家面對疾病和生活。以前總是追求正常抽血值、血壓值、血糖值等這些數字的我,在這裡看見了疾病之外的日常生活,並且有機會在每次的居家訪視中,更了解一個人或是一家人,而這樣的過程總讓我在每天工作結束後,內心充滿富足與療癒感。


因此,儘管在宅醫療在台灣仍有需要政府及民間單位共同努力的空間,但在經歷了這五天的實習、獲得寶貴的所見所聞與經驗後,除了想向為偏鄉與在宅醫療努力的診所的大家,至上敬意與感謝之外,我也期許自己將來能嘗試在這個領域盡一份心力,並期待台灣的在宅醫療在未來能夠遍地開花。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